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十一五消防发展规划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1 21:12:54  浏览:903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十一五消防发展规划的通知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十一五消防发展规划的通知

西政办发〔2007〕86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各委、办、局,中央、省属驻州各单位: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十一五”消防发展规划》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ОО七年七月二十七日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十一五”消防发展规划

目 录
前  言……………………………………………………………5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5
一、“十五”时期全州消防工作发展现状…………………………5
(一)面临着较长时期内火灾总量持续增长的压力……………7
(二)面临公共消防安全水平不高的压力………………………8
(三)面临非传统消防安全问题凸显的压力……………………8
(四)面临消防应急救援整体实力不强的压力…………………9
二、“十一五”时期全州消防工作发展面临的形势………………10
(一)发展机遇……………………………………………………10
(二)面临的挑战…………………………………………………11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12
一、指导思想………………………………………………………12
二、原则……………………………………………………………12
——坚持协调发展………………………………………………..12
——坚持城乡统筹………………………………………………..12
——坚持依法治火………………………………………………..13
——坚持专群结合………………………………………………..13
——坚持科技先行………………………………………………..13
——坚持以人为本………………………………………………..13
三、目标……………………………………………………………13
(一)总体目标……………………………………………………13
(二)控制目标……………………………………………………14
(三)具体目标……………………………………………………14
第三部分 “十一五”时期消防工作的主要任务.…...…………14
一、加强消防力量建设….……………………….………………14
(一)加强公安消防部队建设…….………….…………………15
(二)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15
(三)加强消防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16
二、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17
(一)加快城镇消防规划的编制、调整和实施…….….………17
(二)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和公安消防(队)站建设……..……18
(三)加强消防教育训练基地建设…….…………….…………19
三、加强“平安版纳·消防安全县”创建工作………..…………19
(一)加强农村消防建设…….……….…………………………19
(二)加强社区消防建设…….………….………………………20
(三)加强单位消防安全管理…….….…………………………20
四、加强火灾隐患整治工作….……….…………………………21
(一)强化火灾隐患的源头控制…….…….……………………21
(二)加大火灾隐患联合执法力度…….……….………………22
(三)坚决整治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消防安全问题…..…23
(四)建立健全重大火灾隐患立案销案和挂牌督办制度….…23
五、加强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24
六、强化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24
(一)广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25
(二)加强消防安全培训……………………………………….25
七、加强消防信息化建设……………………………………….26
第四部分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27
一、建立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决策机制.………27
二、建立完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27
三、建立完善消防工作投入机制………………….……………28
四、建立完善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保障机制……….………28
五、建立完善公共消防安全评价体系…………………….……29
六、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的作用……………….……29
七、充分发挥公安消防部门的职能作用………………….……30
八、严格责任追究制度………………………………….………31




前 言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为全面推进 “十一五”时期消防工作可持续发展,实现西双版纳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决定》、《云南省“十一五”时期消防工作发展规划》、《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制定《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十一五”时期消防工作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十五”时期全州消防工作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全州消防工作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保障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为根本出发点,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云南省消防条例》为主线,以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为目标,大力推进社会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加强消防法制建设,加快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步伐,不断夯实公共消防安全基础,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全社会防控火灾的能力明显提高,火灾伤亡和财产损失较“九五”时期全面下降,确保了全州火灾形势的基本稳定,为促进全州经济发展、维护边疆社会稳定和各族人民安居乐业营造了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州消防工作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从总体来看,全州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消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区域发展不够平衡,个别地区对消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较多,滞后于城镇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消防站建设数量不足,布局还不尽合理;消防装备建设还相对滞后,科技含量还不高,还不能满足扑救现代火灾和处置特种灾害事故的能力;消防警力严重不足,依然是制约消防工作发展的一个瓶颈性问题;消防工作发展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建立,经费投入不能满足消防发展的需求;消防法制建设不够健全,消防执法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消防工作社会化程度不够高,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不高,服务社会的消防产业尚未充分发育,全民消防安全意识还不够强,社会化消防宣传教育机制尚未形成;消防队伍处置大规模灾害事故的能力有待提高,社会联动的应急救援体系亟待完善。全州消防工作发展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全社会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仍然较低,导致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的隐患和不可控因素大量存在,全州火灾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亟待在“十一五”期间着力解决。
(一)面临着较长时期内火灾总量持续增长的压力。当前,我州正处于改革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类经济组织数量剧增,人流物流加快,火灾机率大大增加,火灾导致的损失和危害上升,预防火灾的任务日益艰巨。据统计,近10年来,我州的火灾起数已由1996年的30起上升至2005年的138起,增长了3.6倍。“十五”期间,全州火灾总数较“九五”期间上升了50.2%,平均每年发生火灾近76起,死伤3.8人,直接财产损失131余万元,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火灾总量上升的趋势十分明显,反映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火灾多发,特别是发生重特大火灾乃至群死群伤恶性火灾的概率和风险大,形势十分严峻,急需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







(二)面临公共消防安全水平不高的压力。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全面实施,将推动我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而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与消防安全保障能力滞后的矛盾十分突出,全州消防工作不仅基础仍很薄弱,而且发展十分不平衡,消防工作社会化程度总体水平不高,法制化水平较低,火灾防控体系尚未健全完善,在消防管理上部门和单位责任缺失的现象仍十分突出,消防投入有限,消防安全自我管理能力还不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多,消防队(站)欠帐率达50%,10.9%的县级城市和21.6%的重点(中心)小城镇未完成消防规划。全州消火栓总量欠帐率虽有大幅度下降,但随着各地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和旧城改造,欠帐率仍有回升的可能;城乡消防工作基础脆弱,管理上存在不少漏洞和薄弱环节,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缺乏可靠保障,消防安全教育普及率低,群众自防自救能力普遍较弱,乡村火灾起数、致人伤亡数在全州火灾同类指标中仍占有很高的比例;火灾隐患整改长效机制尚未健全,社会面上静态的隐患难根本解决,动态的隐患难有效控制,稍有松懈就会出现反弹。
(三)面临非传统消防安全问题凸显的压力。随着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生产生活用电、用火、用油、用气量不断增长,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和石油化工、易燃易爆企业大量涌现,危险化学品泄漏、建筑物垮塌、重大交通事故和自然灾害、恐怖活动、刑事犯罪、民间纠纷、民族矛盾等非传统消防安全问题凸显,灭火救援难度增大,极有可能以爆炸、放火等极端形式表现出来,日趋成为矛盾的聚焦点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州公安消防部队出警数比“九五”期间增长了近3倍,其中应急抢险救援的起数增长了4倍,消防救援任务日趋繁重。
“九五”总和 “十五”总和
灭火救援(次) 737 2208
出动官兵(人次) 1090 5510
出动车辆(辆次) 619 2284













(四)面临消防应急救援整体实力不强的压力。我州还未建立完善社会应急抢险救援机制,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基本上处于“各自为阵”的状况,协同配合能力弱。各公安消防部队受“人、财、物”等因素限制,应急抢险救援整体能力还不强,现役消防警力仅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一点三,难以完成日趋繁重的消防安全保卫任务;消防监督执法和灭火救援任务繁重,公安消防部队能力建设亟待强化;未建立区域分布相对合理的消防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消防通信信息水平落后,消防装备结构不合理,抢险救援装备器材配备不足,重型、特种消防车缺乏,难以满足特殊疑难火灾扑救、重大抢险救援和突发事件处置的需要;公安消防部队未建立综合性的专业教育训练基地,制约了教育训练的范围、质量和部队战斗力的提升。
二、“十一五”时期全州消防工作发展面临的形势
消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既是公共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其发展水平不仅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城市或地区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州消防工作将迈入快速发展阶段。经过“十五”时期的探索和实践,各级党委、政府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站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高度,切实加强对消防工作的领导,社会消防安全责任体系日趋完善,为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了我州消防工作规律和特点,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和做法,消防工作发展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一)发展机遇。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深入,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快,昆曼国际大通道、景洪电站等一批国家和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工建设,西双版纳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峰,也为消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人才、科技、经费等强有力的支持。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城镇化的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推进,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日益增加,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国民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日益增强,将为消防工作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法制基础、群众基础和智力支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平安版纳”,把消防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纳入政府公共危机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内容,为消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和环境。
(二)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州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服务业蓬勃发展,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文明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各类高层建筑、地下工程、石油化工、大型市场等公众聚集场所火灾事故,以及建筑物倒塌、危险化学品泄漏和爆炸事故、高速公路运输事故等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特种灾害事故发生的机率增大,一些易造成特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及重大政治影响的灾害事故仍有可能发生。消防部队作为一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和抢险救援队伍,除担负火灾预防和扑救任务外,还要承担或参与防灾减灾中的各类交通运输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地震、旱涝等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群体性事件等社会安全事件的处置,以及承担各种社会救助任务。消防部队已逐步成为执行各种应急救援任务的主力军和尖刀力量,新的形势和任务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消防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全州火灾防御能力和应对各类灾害事故的处置能力。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西双版纳州消防工作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方针,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云南省消防条例》,深化消防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切实加强火灾预防、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三大体系建设,坚决预防和遏制重大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努力稳定火灾形势,全面提升全州公共消防安全水平,为构建“平安版纳”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原则
——坚持协调发展。有效统筹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坚持城乡统筹。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消防工作纳入城乡建设统筹考虑,确保城市重点区域消防安全,大力改善农村消防安全环境,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消防工作协调发展。
——坚持依法治火。严格落实消防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消防工作责任制,把全社会的消防行为纳入法制轨道,坚决彻底整治火灾隐患,优化消防安全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专群结合。既要强化公安消防部门履行依法治火职能的能力,又要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自觉参与消防工作,不断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
——坚持科技先行。深入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努力实现消防工作从依靠经验向依靠科技转变,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集约型转变,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全社会抗御火灾的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民生命至上”的观念,把维护、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于各项工作中,全面提升全民消防安全素质,增强消防安全自治能力,努力营造良好的消防人文环境。
三、目标
(一)总体目标。通过五年的努力,基本实现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专业灭火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消防安全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不断改善,消防应急救援能力明显增强,群众消防安全素质明显提高,全州消防安全环境明显改善,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明显增强,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二)控制目标。年均火灾起数的增长幅度控制在10%以下,到2010年,全州十万人口失火事故死亡率争取降低到0.19以下,GDP火灾损失率低于万分之二。
(三)具体目标。1.全州完成总体规划的城镇,同步完成消防规划编制工作。建成区、度假区、边境贸易区和工业园区市政消火栓建设率达100%;2.全州消防站车辆器材装备和消防员数量达到《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修订)》;3.全州3县(市)全部达到“消防安全县(市)”创建标准;4.城市居民消防知识普及率达80%以上,农村居民消防知识普及率达50%以上;5、重点工种、特殊岗位人员持消防安全培训合格证书上岗率达95%以上。

第三部分 “十一五”时期消防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消防力量建设
坚持“现役为主、多种力量,多策并举、综合治理”的消防力量发展思路,贯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的方针,积极构建以现役消防部队为主体、政府专职消防队、企业事业单位专职消防队、群众义务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保安消防队等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为基础,能全面覆盖城乡、有效控制各类火灾,具有西双版纳特色的消防力量体系。
(一)加强公安消防部队建设。充分发挥公安消防部队作为应急抢险救援专业力量的骨干作用。公安消防队除完成火灾扑救任务外,要积极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的救援工作,并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矿山、水上事故,重大环境污染、核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积极争取消防现役警力增编,力争使我州现役消防部队总编制达到128人。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现行责权、财权划分原则,进一步加强公安消防队力量特别是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建设,专项解决公安消防队应急抢险救援装备和队站、设施建设经费,改善消防官兵尤其是一线官兵的工作、生活条件,确保各项急、难、险、重任务的完成。
(二)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公安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交通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加快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建设发展。到2010年,建制镇、集镇和工业区、开发区根据实际需要,建成政府专(兼)职消防队。发展企事业单位专职消防队和群众义务、志愿、保安消防力量,依法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的企业事业单位,在2009年前建成单位专职消防队。推动城市社区、村委会加强志愿、义务消防队等群众性消防组织建设。依托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消防保安队伍建设,对治安巡防队员和单位、社区保安人员进行消防业务培训,建立治安、消防合一的治安巡防消防队,使其承担起防火巡查和扑救初起火灾的任务。到2010年,每个城镇社区、农村村寨建立一支群众义务消防队或者治安巡防消防队。发展合同制消防员队伍,积极采取非执法岗位社会化聘用的办法,招收文职消防雇员,弥补现役警力不足。认真落实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合同制专职消防员招收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每年招收计划数的三分之一以上,确保到2008年前完成全州各地合同制专职消防员的招收计划任务。
专栏1:“十一五”时期全州合同制专职消防员招收计划表
特勤中队 5
景洪市 10
勐海县 15
勐腊县 25
合 计 55
(三)加强消防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根据州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要求,大力加强专业化灭火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各级、各类应急抢险救援预案;把公安消防部队、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和公安机关其他警种以及驻军、武警、民航、医疗、卫生、供水、供电、供气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纳入政府应急救援力量,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统一指挥、协调配合”的重特大火灾及公共突发事件抢险救援联动机制。加强消防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体系建设项目,配备适合全州灾害特点及自然环境的搜救、调动及后勤保障技术装备,建立空间分布合理、储备物资种类齐全的消防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立足可能发生的特殊灾害和爆炸、生化等恐怖袭击、次生灾害和各类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需要,加强应用性、实战性训练,开展区域性和跨地区灭火救援实战演练,努力提高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和石油化工等现代火灾扑救,危险化学品泄漏、建筑物垮塌、重大交通事故等事故救援及反恐处突等各类公共突发事件处置的能力。

专栏2:“十一五”时期消防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体系重点建设项目
l 建立灭火救援物资储备库。2010年前,在景洪建立全州灭火救援物资储备库,储备消防应急救援必备的灭火剂、侦检、堵漏、防化、洗消等物资。
二、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政府负责,落实规划,健全设施,加强管理”的要求,推动城镇公共消防设施建设达标,打牢抗御火灾的物质基础。
(一)加快城镇消防规划的编制、调整和实施。无城镇总体规划的建制镇要根据现状制定近期消防工作建设目标。在修订城镇总体规划时,要及时对消防专项规划进行调整;在报批城镇总体规划时,缺少消防专项规划或消防专项规划不合理的,上级政府不应审批。深入开展城镇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达标活动,2007年,全州县级以上城市、国家级口岸、全国重点镇及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小镇、重点镇、中心镇完成消防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市政消火栓建设率达100%,新增一批天然消防水源取水平台等设施。新建城市(市区)和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与城镇的建设同步发展,一步到位。
(二)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和公安消防(队)站建设。适应城镇建设发展需要,严格执行《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修订)》,着力抓好城市消防(队)站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切实优化城市安全布局。2010年前,结合我州灾害事故的特点规律,遵循“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完善功能,分步实施”的原则,争取新建普通消防(队)站2个。坚持“退一补一、数量达标、结构优化、品种齐全、性能先进、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消防装备建设,所有消防(队)站的营房设施和器材装备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州消防支队特勤中队基本形成以多功能消防车、大吨位水罐消防车、泡沫消防车等为主战车,举高、抢险救援、防化洗消、后援等消防车种类齐全,侦检、警戒、堵漏、破拆、洗消、输转、照明、排烟等抢险救援装备配备合理,功能完善的装备结构。加强抢险救援队伍建设,2010年前,州消防支队特勤中队和景洪市消防中队抢险救援班配备较为齐备、结构合理的化学毒气侦检、处置器材和消防员防毒、防化等个人防护装备及组合式破拆救援器材。勐海县消防中队根据条件组建抢险救援班,配备必要的特勤装备器材。
专栏3:“十一五”时期城市消防(队)站重点建设项目
l 加强普通消防(队)站建设。根据城市发展状况,加快普通消防(队)站建设步伐,改善站点布局。2010年前,景洪市要争取建立江北消防中队;勐腊县要建立现役消防中队。
(三)加强消防教育训练基地建设。把教育训练基地建设作为提高公安消防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基础工程,建立完善基地化驻训机制,按照“急需、配套、高效”的方针,力争2010年前在景洪建立全州消防综合教育训练基地,实现由营区训练向基地训练、由单一训练向合成训练的转变。
三、加强“平安版纳·消防安全县”创建工作
以农村和社区为重点,大力加强消防基层基础工作,深入推进“平安版纳·消防安全县(市)”创建活动,在全州实现县域“消防基础设施硬,单位、社区及农村消防安全状况好,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强,火灾形势总体平稳”的目标。
(一)加强农村消防建设。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将农村消防工作纳入农村发展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原则,结合农村“五通三治”工作,加强村镇消防规划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将消防安全布局、防火间距、消防水源、消防通道、消防设施与村镇饮水、水利、通讯、农电、道路建设与改造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实施,加快改造城乡接合部和“城中村”的易燃建筑密集区、棚户区,努力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消防安全条件。建立健全农村消防组织,大力实施“村村有消防队”工程,推进农村消防队伍建设,每个行政村都建有群众性消防组织,并达到“建立基本的消防组织、配备基本的消防器材、建立基本的消防安全制度”的要求。深入开展农村消防宣传教育,有效增强农民群众自防自救能力。积极开展创建“无火灾乡镇”和“消防安全示范村(寨)”活动,落实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职责,督促建立健全农村消防管理组织和制度。
(二)加强社区消防建设。贯彻落实公安部、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消防工作的通知》(公通字〔2002〕61号)精神,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深化社区消防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消防组织网络、工作责任和经费保障等制度,完善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宣传教育培训、防火巡查、火灾预防警示等制度,形成以街道办事处为主导,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驻社区各单位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消防工作运行机制,实现社区消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三)加强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要认真贯彻消防法律法规,树立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切实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设立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和配备专兼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严格落实消防安全逐级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确定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保障消防资金投入,组织开展好防火检查,完善消防设施,制订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实施演练,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检查、自我整改的良性工作机制。
四、加强火灾隐患整治工作
火灾隐患整治是事关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的一项长期任务,各级各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整治、科学整治”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防治结合、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把火灾隐患整治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轨道,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的发生。
(一)强化火灾隐患的源头控制。对涉及消防安全的审批项目,行政审批部门在审批确定时应征求公安消防部门的意见。对不符合城镇消防安全布局要求的建设项目,城市规划部门不得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建筑工程消防设计未经审核合格的,建设部门不得核发施工许可证,房地产管理部门不得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对按照国家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竣工验收资料中没有消防验收合格文件的,房地产管理部门不得颁发房屋权属证书。对消防安全条件未获得公安消防部门审查通过,拟开办的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以及文化、体育等公共场所,教育、民政、卫生、文化、体育等部门不得批准建设和开业。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危险物品生产储存运输和建筑施工等企业,安全监管、建设等部门不得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对未经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而擅自经营的歌舞厅、影剧院、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等公众聚集的场所,或者未依法获得批准而擅自从事大型集会、焰火晚会、灯会等具有火灾危险的大型活动的,公安消防等有关部门要及时依法采取相应的行政强制措施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原已取得批准文件但不再具备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规定的消防安全条件的,必须撤销批准文件。对容易引发火灾事故的电气、燃气等设备,质检部门应制订标准对其防火性能提出要求,生产单位应标明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注意事项。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生产经营场所和为公众服务的场所,采取公告、广播、设置警示牌等方式告知公民火灾危险和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方法。
(二)加大火灾隐患联合执法力度。建立健全部门信息沟通和联合执法机制。公安消防部门要认真履行消防监督执法职责,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及时将消防安全专项治理以及认定的重大火灾隐患等情况报告当地政府并通报相关部门;公安机关要发挥公安派出所、治安、刑侦等部门参与消防监督管理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全警动员、消防为主、多警联动”的消防监督管理机制;安全监管、建设、工商、质检等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责,对发现的火灾隐患,依法查处或者移送、通报公安消防等部门处理;教育、民政、交通、农业、工商、文化、卫生、民航、广电、体育、旅游、文物、人防等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工作领导机制和责任制,制订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定期组织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及时排查和整改火灾隐患。
(三)坚决整治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消防安全问题。对不符合城市消防安全布局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生产、储存场所等重大火灾危险源,要限期搬迁;对无法保证消防安全的,要责令停止使用。在制订近期建设规划和城镇房屋拆迁计划时,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安排“城中村”、易燃建筑密集区的拆迁、改造。要严格落实重点场所和部位的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人员密集场所,要责令限期整改;对不能保证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要责令停止使用。各级政府要建立完善消防安全形势研判机制,以消防形势主导消防安全整治重点,针对突出问题,组织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及时排查和整治火灾隐患。
(四)建立健全重大火灾隐患立案销案和挂牌督办制度。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依法督促有关单位及时整改和消除重大火灾隐患。公安消防部门对检查认定的重大火灾隐患,要立案并抄报有关主管部门,及时提请当地人民政府挂牌督促整改。当地人民政府要明确整改责任,责令限期整改。下级人民政府要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重大火灾隐患整改情况,对未按期整改的,上级人民政府要明确整改责任并备案督办。对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上级人民政府要直接挂牌督办。公安消防部门依法报请当地人民政府决定责令停产停业的,当地人民政府要在接报后7日内作出决定。对自身确无能力整改的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有关单位要及时报请本行业或本系统管理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确定整改措施,并认真落实。对存在的疑难性重大火灾隐患,要组织专家论证,提出解决方案,督促限期整改。
五、加强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
工商、质量监督和消防部门要加强对消防产品的管理,适时开展专项治理和检查活动,实行消防产品市场准入验证和抽查检验制度,把好消防产品的市场入口,严禁生产、销售、使用未取得市场准入证书的消防产品,并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技术装备和消防产品,实行强制性淘汰。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消防产品,消防产品生产企业要执行不合格消防产品主动召回制度,维护公共安全。
六、强化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
把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工作,努力构建“政府领导、部门协同、单位负责、全民参与”的社会化消防宣传工作格局,提高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
(一)广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各级各部门要制定并组织实施消防宣传教育计划,落实经常性的消防宣传教育制度,开展好每年的主题消防宣传和“119消防日”活动,着力提高群众消防素质。各有关部门要在深入开展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活动的基础上,改进消防宣传教育形式,挖掘少数民族消防宣传文化资源,结合多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各族群众切实增强防范意识,掌握防火、灭火和逃生自救常识。教育部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要将消防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科技、司法、劳动保障等部门和单位要将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列入科普、“五五”普法、就业教育内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单位要在乡村、社区、办公区等场所设立消防宣传教育专栏和消防安全标示;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媒体要定期刊播消防公益广告、义务宣传消防中心工作、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常识、消防科技知识、火灾和抢险救援等情况。建立健全消防工作新闻发布会制度,定期通报消防工作形势和火灾情况,公布消防违法违章行为及典型火灾案例。到2010年,建立全州消防宣传教育基地,并配备1辆消防宣传演示车。
(二)加强消防安全培训。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消防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培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将消防安全知识和技能纳入劳动用工培训,并逐步建立和规范由中介机构培训、消防监督部门依法组织考试发证的培训制度,消防部门要会同有关行业和单位加强对消防管理人员和消防设计、施工、检查维护、操作人员,以及电工、电气焊等特种作业人员、易燃易爆岗位作业人员、人员密集的营业性场所工作人员和导游、保安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严格执行消防安全培训合格上岗制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责成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开展消防安全培训。
七、加强消防信息化建设
实施“科技强警”战略,运用科技手段,加强消防基础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和研判,建立高效完备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高度集成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提高全州灾情动态监测、灾情信息快速获取和评估、灾害事故处置快速反应能力。依托公安系统“金盾工程”网络,2010年前,完成三级远程教育培训网的建设,建成全州消防部队视频教育系统。建立火灾预防、应急救援、社会安全评价公共信息平台,完善改进现有消防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新增城市火灾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系统、重点单位消防评估体系应用软件、消防监督信息实时传输系统、城市火灾发展趋势分析系统、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评判系统、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业务信息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准确把握城市火灾发展形势、规律。
第四部分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决策机制
消防工作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各级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建立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正确处理消防工作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正确认识消防安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领导,增加投入,认真组织实施。
二、建立完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
严格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建立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由发改、教育、财政、建设、文化、工商、安监、广电、旅游、卫生等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并协调解决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消防力量发展、消防宣传教育、重大火灾隐患整改、消防经费投入等消防工作重大问题,督促各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履行消防工作职责,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消防工作作为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评的重要内容,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文明城市(乡镇、村、社区)和平安地区等考评范围,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定期检查考评。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规划的年度检查,落实逐级报告制度,各级人民政府每年要向上一级政府专题报告本地区的消防工作及《规划》落实情况,并向社会公布。要加强规划年期评估工作,完善评价机制,分析存在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根据评估结果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和修订,切实保障规划制定的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建立完善消防工作投入机制
建立健全消防业务经费保障机制,将消防业务经费纳入预算予以保障,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公安部《消防部队消防业务经费管理暂行办法》,保证消防经费合理增长。拓展消防经费投入渠道,引导和争取社会投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消防工作发展基金,接受社会各界对消防工作的资助和捐赠,促进消防公益事业的快速发展;各保险机构应从防灾救灾、保障安全、服务社会的角度出发,拨付一定比例的防灾经费,用于消防部队装备建设和消防宣传教育等工作。逐步建立社区、农村消防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经济欠发达地区消防工作扶持机制,针对我州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州级和县(市)级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消防工作和消防部队建设的扶持机制,逐年加大政策倾斜和经费扶持力度,确保全州消防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建立完善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保障机制
将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和装备设施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统筹保障。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政府专职消防队员的工资、社会保险和福利,落实义务、志愿消防队的经济补助。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消防人员因执行灭火救援任务受伤、致残或者死亡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解决医疗、工伤待遇和申报烈士等问题。要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配备与其任务相适应的装备和个人安全防护器材;消防车纳入特种车管理范围。参加责任区以外的火灾扑救,所损耗的燃料、灭火剂和器材装备等,起火单位应当补偿,无能力补偿的,由火灾发生地政府给予补偿。
五、建立完善公共消防安全评价体系
制定公共消防安全评价标准,建立重大火灾危险源调查评估制度,规范重大火灾危险源辨识、申报、登记、评估、检测、监控等工作程序和有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定期对辖区的公共消防安全状况、火灾隐患及其危害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通报,接受社会监督,切实采取措施保障公民对火灾危险的知情、监督、投诉、举报等权利,切实维护公民的消防安全权益。围绕矿产、电力等支柱产业,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消防安全管理评价标准,推行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
六、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把单位消防安全信息纳入社会安全体系,推动建立行业、系统消防安全自律机制。积极推动消防产品检测认证、消防设施维修、消防法律和信息咨询、企业内部消防管理等中介性组织的健康发展。积极探索火灾责任保险运行机制,制定火灾风险评估标准和消防安全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在火灾风险评估、防灾防损以及理赔定损方面的作用,建立消防与保险的良性互动机制。居委会、村委会要制订防火安全公约,定期检查本区域公共消防安全,督促整改火灾隐患。
七、充分发挥公安消防部门的职能作用
公安消防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建立健全请示汇报制度和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制度,及时解决消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全面提升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公共消防安全水平、城市防控火灾能力。积极会同发改、财政、建设、监察等有关部门,对各级各部门落实《规划》情况进行督促检查,通报进展情况。各级公安消防部队要全面落实“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依法治警和从优待警,切实加强部队教育管理,深化岗位练兵活动,着力提高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和部队战斗力;要规范消防行政执法程度和执法标准,建立健全消防行政执法质量考核评议机制,全面推行消防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执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消防监督机制,实现消防监督工作机制由独家包揽的被动管理型向社会化、法制化的主动服务型转变,消防监督工作的方式由粗放型、经验型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质量效能型转变,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消防监督执法机制。
八、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各级各部门和公安消防部门、其他有关部门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消防工作职责,对涉及消防安全的事项未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实施审批、监督检查的,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并对单位或部门实施黄牌警告;因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导致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的,或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对不依法履行预防和消除火灾隐患职责的单位及其负责人和其他工作人员,公安等行政执法部门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根据“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各级公安消防部门应切实加强火灾事故调查和消防责任事故案、失火案的侦办工作,提高火灾事故调查工作质量。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登记管理规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
国家质检总局第20号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登记管理规定》已经2002年3月27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5月20日起施行。原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1994年11月14日发布的《出口食品厂、库卫生注册细则》和《出口食品厂、库卫生要求》同时废止。

局长

二○○二年四月十九日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登记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保证出口食品的安全和卫生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国家对出口食品生产、加工、储存企业(以下简称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卫生注册、登记制度。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加工、储存出口食品的企业,必须取得卫生注册证书或者卫生登记证书后,方可生产、加工、储存出口食品。

第三条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主管全国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登记工作。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直属检验检疫局)负责所辖地区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注册、登记工作。

未经卫生注册或者登记企业的出口食品,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检疫机构)不予受理报检。

第四条 国家认监委根据出口食品的风险程度,公布和调整《实施出口食品卫生注册、登记的产品目录》(以下简称《注册目录》,附件1)。对《注册目录》内食品的生产企业,实施卫生注册管理;对《注册目录》以外食品的生产企业实施卫生登记管理。

第二章 申请

第五条 申请卫生注册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要求》(附件2)建立卫生质量体系。

申请卫生登记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根据产品特点并参照《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要求》建立卫生质量体系。

第六条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在新建、扩建或者改建前,应当向所在地的直属检验检疫局申请选址、设计的卫生审查,审查合格方能施工。

第七条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出口食品前,应当向直属检验检疫局申请卫生注册或者卫生登记,填写并提交《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登记申请书》(一式三份)。总厂、分厂、联营厂以及不在同一厂区的加工车间应当分别提出申请。

第八条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在提交《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登记申请书》时,应当提供本企业的卫生质量体系文件、厂区平面图、车间平面图、工艺流程图等有关资料。

第三章 评审和发证

第九条 直属检验检疫局接受出口食品生产企业提交的卫生注册申请书和有关资料后,组成由主任评审员任组长、1-2名具备资格的评审员参加的评审组,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该申请书和有关资料的审核。经审核不符合要求的,受理申请的直属检验检疫局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通知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在30日内补正,逾期未补正的,视为撤回申请;经审核符合要求的,由评审组组长负责制定评审计划,并与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商定评审的具体时间,按时进行评审。

第十条 评审依据

㈠《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要求》;

㈡ 对列入《卫生注册需评审HACCP体系的产品目录》(附件3)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评审依据为《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要求》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危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卫生注册需评审HACCP体系的产品目录》由国家认监委公布和调整。

第十一条 评审组在进行现场评审前,应当将评审的目的、依据、范围、方法和要求告知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并听取其有关情况的报告。

第十二条 评审组应当采取提问、查阅记录、现场检查、抽样验证等方式进行评审并做好记录。

第十三条 在评审结束后,评审组应当将评审情况告知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不符合项报告和限期改进的意见。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在限期内将整改情况报告受理申请的直属检验检疫局。

评审组组长在评审工作结束后,应当向直属检验检疫局提交评审报告。

第十四条 直属检验检疫局对评审组提出的评审报告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整改情况进行审核,并在15个工作日内做出评审结论。对评审不合格的,签发评审不合格通知;对评审合格的,批准注册并颁发卫生注册证书。证书编号规则由国家认监委另行公布。

经评审不合格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自不合格通知发出之日起6个月内不得重新提出卫生注册申请。重新提出申请的,在申请前应当认真整改。

第十五条 卫生注册证书和卫生登记证书有效期为3年。卫生注册证书由国家认监委统一印制,由直属检验检疫局向卫生注册企业颁发。卫生登记证书由国家认监委统一印制,以直属检验检疫局名义向卫生登记企业颁发。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直属检验检疫局对注册企业实施监督管理。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㈠检查企业是否持续符合规定的卫生注册条件;

㈡卫生质量体系是否有效地运行;

㈢卫生注册编号使用管理情况;

㈣出口产品原料、辅料和成品的安全卫生质量状况及出口检验检疫等情况。

第十七条 对注册企业监督管理的方式包括:

㈠日常监督管理。由检验检疫机构派员对卫生注册企业实施日常监督管理。

㈡定期监督检查。直属检验检疫局组织卫生注册评审员对卫生注册企业定期实施监督检查。对肉类、水产、罐头、肠衣类卫生注册企业,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面监督检查。对季节性出口产品的卫生注册企业,应当按照生产季节进行监督检查。对获得国外卫生注册的企业,应当至少每半年(或者生产季节)进行一次全面监督检查。对其他卫生注册企业,直属检验检疫局可视具体情况确定监督检查次数。定期监督检查应当包括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问题的改正情况。

㈢换证复查。出口食品注册企业应当在证书有效期满前3个月向直属检验检疫局提出复查申请。受理申请的直属检验检疫局按照本规定第三章规定的评审要求,对申请企业进行复查,合格的予以换证,不合格的或者未申请换证的不予换证。

监督管理工作应当做好记录,并将发现的问题书面通知被检查企业。

第十八条 在对卫生注册企业的监督管理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直属检验检疫局应当书面通知企业限期整改,并暂停受理其出口报检,直至确认企业整改符合要求:

㈠发现有对产品安全卫生质量构成严重威胁的因素包括原料、辅料和生产加工用水(冰)等,不能保证其产品安全卫生质量的;

㈡经出口检验检疫发现产品安全卫生质量不合格,且情况严重的。

第十九条 在对卫生注册企业的监督管理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直属检验检疫局发出通知,吊销其卫生注册证书:

㈠有本规定第十八条第(一)项或者第(二)项所列情形,且在限期内未完成整改的;

㈡企业因原料、生产、加工、储存内部管理等原因,其产品在国外出现卫生质量问题造成不良影响的;

㈢企业隐瞒出口产品安全卫生质量问题的事实真相,造成严重后果的;

㈣企业拒不接受监督管理的;

㈤借用、冒用、转让、涂改、伪造卫生注册证书、注册编号、卫生注册标志,或者本企业未注册食品使用本企业注册食品的注册编号的;

被吊销卫生注册证书的企业,自收到吊销通知书之日起1年内不得重新提出卫生注册申请。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企业的卫生注册资格自动失效:

㈠卫生注册企业的名称、法人代表或者通讯地址发生变化后30日内未申请变更的;

㈡卫生注册企业的生产车间改建、扩建、迁址完毕或者其卫生质量体系发生重大变化后30日内未申请复查的;

㈢1年内没有出口注册范围内食品的;

㈣逾期未申请换证复查的。

第二十一条 国家认监委对直属检验检疫局的卫生注册工作实行监督检查,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对卫生注册企业进行监督抽查。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对申请卫生登记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评审、发证和监督管理由直属检验检疫局参照《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要求》以及本规定第三章、第四章的有关规定实施。

第二十三条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需要办理国外卫生注册的,必须按照本规定取得卫生注册证书或者卫生登记证书,依照《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申请国外卫生注册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向所在地直属检验检疫局提出申请,由其向国家认监委申请推荐。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由国家质检总局授权国家认监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自2002年5月20日起施行。原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1994年11月14日公布的《出口食品厂、库卫生注册细则》(国检监〔1994〕79号)同时废止。



附件1:

实施出口食品卫生注册、登记的产品目录

一、注册产品目录

分类号
产品类别

Z01
罐头类

Z02
水产品类(不包括活品和晾晒品)

Z03
肉及肉制品

Z04
茶叶类

Z05
肠衣类

Z06
蜂产品类(不包括蜂蜡)

Z07
蛋制品类(不包括鲜蛋)

Z08
速冻果蔬类、脱水果蔬类(不包括晾晒品)

Z09
糖类(指蔗糖、甜菜糖)

Z10
乳及乳制品类

Z11
饮料类(包括固体饮料)

Z12
酒类

Z13
花生、干果、坚果制品类(不包括炒制品)

Z14
果脯类

Z15
粮食制品及面、糖制品类

Z16
食用油脂类

Z17
调味品类(不包括天然的香辛干料及粉料)

Z18
速冻方便食品类

Z19
功能食品类

Z20
食品添加剂类(专指食用明胶)


二、登记产品目录

注册产品目录以外的食品。

附件2: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要求

第一条 为保证出口食品的安全卫生质量,规范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卫生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 申请卫生注册或者卫生登记的出口食品生产、加工、储存企业(以下简称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保证出口食品的卫生质量体系,并制定指导卫生质量体系运转的体系文件。

第三条 本要求是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卫生质量体系及体系文件的基本依据。

第四条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质量体系应当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一)卫生质量方针和目标;

(二)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三)生产、质量管理人员的要求;

(四)环境卫生的要求;

(五)车间及设施卫生的要求;

(六)原料、辅料卫生的要求;

(七)生产、加工卫生的要求;

(八)包装、储存、运输卫生的要求;

(九)有毒有害物品的控制;

(十)检验的要求;

(十一)保证卫生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要求。

第五条 列入《卫生注册需评审HACCP体系的产品目录》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的要求建立和实施HACCP体系。

第六条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制定本企业的卫生质量方针、目标和责任制度,并贯彻执行。

第七条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与生产相适应的、能够保证其产品卫生质量的组织机构,并规定其职责和权限。

第八条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质量管理人员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与食品生产有接触的人员经体检合格后方可上岗;

(二)生产、质量管理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必要时做临时健康检查;凡患有影响食品卫生的疾病者,必须调离食品生产岗位;

(三)生产、质量管理人员保持个人清洁,不得将与生产无关的物品带入车间;工作时不得戴首饰、手表,不得化妆;进入车间时洗手、消毒并穿着工作服、帽、鞋,工作服、帽、鞋应当定期消毒;

(四)生产、质量管理人员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五)配备足够数量的、具备相应资格的专业人员从事卫生质量管理工作。

第九条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环境卫生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出口食品生产企业不得建在有碍食品卫生的区域,厂区内不得兼营、生产、存放有碍食品卫生的其他产品;

(二)厂区路面平整、无积水,厂区无裸露地面;

(三)厂区卫生间应当有冲水、洗手、防蝇、防虫、防鼠设施,墙裙以浅色、平滑、不透水、无毒、耐腐蚀的材料修建,并保持清洁;

(四)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料的排放或者处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五)厂区建有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符合卫生要求的原料、辅料、化学物品、包装物料储存等辅助设施和废物、垃圾暂存设施;

(六)生产区与生活区隔离。

第十条 食品生产车间及设施的卫生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车间面积与生产能力相适应,布局合理,排水畅通;车间地面用防滑、坚固、不透水、耐腐蚀的无毒材料修建,平坦、无积水并保持清洁;车间出口及与外界相连的排水、通风处应当安装防鼠、防蝇、防虫等设施;

(二)车间内墙壁、屋顶或者天花板使用无毒、浅色、防水、防霉、不脱落、易于清洗的材料修建,墙角、地角、顶角具有弧度;

(三)车间窗户有内窗台的,内窗台下斜约45°;车间门窗用浅色、平滑、易清洗、不透水、耐腐蚀的坚固材料制作,结构严密;

(四)车间内位于食品生产线上方的照明设施装有防护罩,工作场所以及检验台的照度符合生产、检验的要求,光线以不改变被加工物的本色为宜;

(五)有温度要求的工序和场所安装温度显示装置,车间温度按照产品工艺要求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并保持良好通风;

(六)车间供电、供气、供水满足生产需要;

(七)在适当的地点设足够数量的洗手、清洁消毒、烘干手的设备或者用品,洗手水龙头为非手动开关;

(八)根据产品加工需要,车间入口处设有鞋、靴和车轮消毒设施;

(九)设有与车间相连接的更衣室,不同清洁程度要求的区域设有单独的更衣室,视需要设立与更衣室相连接的卫生间和淋浴室,更衣室、卫生间、淋浴室应当保持清洁卫生,其设施和布局不得对车间造成潜在的污染风险;

(十)车间内的设备、设施和工器具用无毒、耐腐蚀、不生锈、易清洗消毒、坚固的材料制作,其构造易于清洗消毒。

第十一条 生产用原料、辅料的卫生应当符合下列要求并得到有效控制:

(一)生产用原料、辅料应当符合安全卫生规定要求,避免来自空气、土壤、水、饲料、肥料中的农药、兽药或者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

(二)作为生产原料的动物,应当来自于非疫区,并经检疫合格;

(三)生产用原料、辅料有检验、检疫合格证,经进厂验收合格后方准使用;

(四)超过保质期的原料、辅料不得用于食品生产;

(五)加工用水(冰)应当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等必要的标准,对水质的公共卫生防疫卫生检测每年不得少于两次,自备水源应当具备有效的卫生保障设施。

第十二条 食品生产加工过程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生产设备布局合理,并保持清洁和完好;

(二)生产设备、工具、容器、场地等严格执行清洗消毒制度,盛放食品的容器不得直接接触地面;

(三)班前班后进行卫生清洁工作,专人负责检查,并作检查记录;

(四)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以及生、熟品分别存放在不会受到污染的区域;

(五)按照生产工艺的先后次序和产品特点,将原料处理、半成品处理和加工、工器具的清洗消毒、成品内包装、成品外包装、成品检验和成品贮存等不同清洁卫生要求的区域分开设置,防止交叉污染;

(六)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跌落地面的产品和废弃物,在固定地点用有明显标志的专用容器分别收集盛装,并在检验人员监督下及时处理,其容器和运输工具及时消毒;

(七)对不合格品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第十三条 出口食品的包装、储存、运输过程应当受到良好的卫生控制。

(一)用于包装食品的物料符合卫生标准并且保持清洁卫生,不得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不易褪色;

(二)包装物料间干燥通风,内、外包装物料分别存放,不得有污染;

(三)运输工具符合卫生要求,并根据产品特点配备防雨、防尘、冷藏、保温等设施;

(四)冷包间和预冷库、速冻库、冷藏库等仓库的温度、湿度符合产品工艺要求,并配备温度显示装置,必要时配备湿度计;预冷库、速冻库、冷藏库要配备自动温度记录装置并定期校准,库内保持清洁,定期消毒,有防霉、防鼠、防虫设施,库内物品与墙壁、地面保持一定距离,库内不得存放有碍卫生的物品;同一库内不得存放可能造成相互污染的食品。

第十四条 严格执行有毒有害物品的储存和使用管理规定,确保厂区、车间和化验室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杀虫剂、燃油、润滑油和化学试剂等有毒有害物品得到有效控制,避免对食品、食品接触表面和食品包装物料造成污染。

第十五条 产品的卫生质量检验应当符合下列要求,并得到有效控制:

(一)企业有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内设检验机构和具备相应资格的检验人员;

(二)企业内设检验机构具备检验工作所需要的标准资料、检验设施和仪器设备,检验仪器按规定进行计量检定,检验要有检测记录;

(三)使用社会实验室承担企业卫生质量检验工作的,该实验室应当具有相应的资格,并签订合同。

第十六条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保证卫生质量体系能够有效运行,达到如下要求:

(一)制定并有效执行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及生产过程卫生控制程序,做好记录;

(二)建立并执行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并做好记录,确保加工用水(冰)、食品接触表面、有毒有害物质、虫害防治等处于受控状态;

(三)对影响食品卫生的关键工序,要制定明确的操作规程并得到连续的监控,同时必须有监控记录;

(四)制定并执行对不合格品的控制制度,包括不合格品的标识、记录、评价、隔离处置和可追溯性等内容;

(五)制定产品标识、质量追踪和产品召回制度,确保出厂产品在出现安全卫生质量问题时能够及时召回;

(六)制定并执行加工设备、设施的维护程序,保证加工设备、设施满足生产加工的需要;

(七)制定并实施职工培训计划并做好培训记录,保证不同岗位的人员熟练完成本职工作;

(八)建立内部审核制度,一般每半年进行一次内部审核,每年进行一次管理评审,并做好记录;

(九)对反映产品卫生质量情况的有关记录,应当制定并执行标记、收集、编目、归档、存储、保管和处理等管理规定。所有质量记录必须真实、准确、规范并具有卫生质量的可追溯性,保存期不少于2年。

第十七条 对于必须使用传统工艺生产加工的产品,在保证食品安全卫生的前提下,可以按传统工艺生产加工。

第十八条 本要求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要求自2002年5月20日起施行。原国家商检局1994年11月14日公布的《出口食品厂、库卫生要求》(国检监[1994]79号)同时废止。

附件3:

卫生注册需评审HACCP体系的产品目录



序号
产 品 类 别

1
罐头类

2
水产品类(活品、冰鲜、晾晒、腌制品除外)

3
肉及肉制品

4
速冻蔬菜

5
果蔬汁

6
含肉或水产品的速冻方便食品




河北省房产税实施办法

河北省人民政府


河北省房产税实施办法


(1986年11月1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文件冀政(1986)132号发布)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条的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房产税在城市(包括郊区)、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征收。县城系指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建制镇系指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工矿区系指已建制的工矿区和工商�业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符合建制镇标准,但尚未设立镇建制的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开征房产税的工矿区必须经省税务局批准。
第三条 凡在征收房产税的地区范围内,已构成固定建筑的房屋,均应由其产权�所有人、经营管理人、承典人、代管人或使用人(以下简称纳税人)缴纳房产税。
第四条 个别纳税人纳税确有困难的,经市、县税务机关批准,给予定期减税或�免税。需统一规定减税、免税的,由省财政厅确定。
第五条 房产税依照房产原值一次减除百分之三十后的余值计算缴纳。
房产原值的确定:(1)依据纳税单位固定资产帐面记载的金额确定;(2)未�记入固定资产帐户,但按有关的财务制度规定,房屋累计造价已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房产,按累计造价确定;(3)无房产原值和财务制度的自有房产,由房产所在地税�务机关,参考房产管理部门同一年代兴建的同类房屋的造价核定;(4)购买的房屋�,按购进的价格确定。
与房屋不可分割的水、暖气、煤气、电器设备,应计算在房产原值内。
第六条 房产出租的,以租金收入为房产税的计税依据。出租人不在房产所在地�的,由承租人负责代缴。
第七条 房产税按年征收,每半年缴纳一次。上半年三月份征收,下半年九月份�征收,每次征期为一个月。
第八条 房产税由房产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征收。同一纳税人的房产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房产所在地税务机关分别征收。
城镇居民个人缴纳的房产税,税务机关可委托居(村)民委员会代征,并提给代�征手续费。
第九条 纳税人应在房产购入或建成后三十日内,向房产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登记。从购入或建成的次月起开始纳税。并相应建立房产登记帐册,注明房�屋座落、用途、构造、间数、面积、房产原值以及建成或购买日期,以备核查。
第十条 房产税的征收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和�《河北省人民政府税收征收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本实施办法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实施办法自一九八六年十月一日起施行。